当前位置:首页>人文情怀>国学周易>正文
[古典文献]以第一章的解读,谈《老子》的逻辑思维

 

笔者的《中国,脑残思维论语文化》 之文帖出后,反响很大。有正面的肯定,也有反面骂娘的。反对的多出于儒家传承者,或盲目的人云亦云于前人,啃他人鸡肋者。反对归反对,能否定文中例证者几近沒有。有人给笔者扣个大帽子:什么亵渎圣人、 什么泼污水于圣人动机不纯等。并说《易》《老》与《论语》一样,对中华文典谈逻辑思维,是脑瘫、是狂人、是痴人说梦!今天,就以《老子》的第一章,谈一下老子的逻辑思维。

人类为了相互交流,才产生了语言。正常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不管是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都要具备以下要素:为什么说话、话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清楚的条件、要达到的说话的目的。现在论说文体,提出立论(论点)、论据与结论三要素,古人提出起、承、转、合四要素,都是正常人的语言逻辑思维,否则达不到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之效能。那么,老子的论文是怎样的逻辑思维呢?我们试分析第一章,原文是经过多版本校对的。

 

【原文】:(以古人起、承、转、合而分,以色彩区分)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承〕。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撰写此文的总起,提出问题)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回答问题,为什么会非恆道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如何认识问题:对无名中的有名中的如何去认识,并指出认知的不易。此句是倒装句:恆无欲、恒有欲可倒为:欲无恒、欲有恒)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对问题的总结。对无名的物质与有名的物种的定性,奠定了后面多章节谈万物生化之理论)

 

译文:为了便于与原文对照,用括号分开。

【 所谓的,就是通常对事物称为规律或法则的东西。这些规律与法则,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是随着环境不同,社会发展而演变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现有的事物都有其形状、类属和称谓,并有与其相适应的名子,这些称谓和名子也不是长久不变的,他(它)取决于物类的死亡与化生。物种死亡,其物质不灭,物质成份的再组合而形成新事物。新事物其形、其貌、其性能都发生了变化,称谓和名子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作为事物的也变了)】【在自然界,看不见的事物为物质,它无类属,无称谓,它是万物的原始状态;有类属,有名称的事物为物种或物器,他(它)是经过天地氤氲阴阳结合而化生的。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种各自为母体,自身繁衍不止,(物器为结合),世上万物都是这样繁衍而存在的。】【因此,欲知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永久存在的这些道理,用观察得其真谛的人并不多,(必须去领悟,它关系到阴阳结合,周而复始的生化之理);欲知世上知名的物种有形、有貌,又非常稳定的道理,就要细致地从头到尾观察每种事物,才能从中看出其存在的端倪。】

【自然界无形、无名与有形、有名的两种事物,叫法不同性质却一样,两者同是一样的物质成份。它相互转化的道理,奥妙而深远,世上的人,很少有人理解,很少有人得知他(它)相互转化的窍门。】

 

老子在此章的思路:所谓的,就是事物规律,欲知事物规律,必须知道何为事物;欲知何为事物,必须知道事物的形成;知道形成的事物都有名有归属,那么没有形成事物的是什么呢,是太极中看不见万物之始的物质。于是说了知道万物之始的物质永久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很少;要知道现有物种为什么能常久存在于自然界,研究者必须从头到尾去观察该物种。最后老子结论:无形无名与有形有名的两种事物,叫法不同性质却一样,两者同是一样的物质成份。(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它相互转化的道理,奥妙而深远,世上的人,很少有人理解,很少有人得知他(它)相互转化的窍门(玄而又玄,众眇之门)而结束本章。为《老子》万物化生之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推荐文章

·如何成为职场游戏强势玩家
·谁的青春不迷茫?教你大学四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