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文情怀>家长必读>正文
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家长之错?
  当然,大学生“迷茫学习”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高考。边教授还谈到了家长在学生职业选择中的独断:17.4%的大一新生的生涯方向是由父母或他人决定的。
  边教授认识一位女生,她不循规蹈矩,活泼又有个性,散发着艺术气息,日常生活中,她知书识礼。可是,她总和妈妈吵架。原来,考大学时,并不喜欢法学的女儿被妈妈逼着选择了法学院。于是,学习成为痛苦的折磨,折磨中的女儿不高兴,不高兴的女儿开始对妈妈不满,家庭战争持续了很久。在边教授的帮助下,女生进行了“认识自己”的测试,根据结果,她建议女孩去从事艺术类或传媒类的职业。最后,妈妈同意女儿去国外学习传媒,结束了一场家庭战争。
  据了解,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多由家长或朋友帮忙出主意,自己并不清楚要做什么,很少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并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即使有些家长有这些意识,需要寻求帮助时,学生和家长往往找不到帮助的机构。
  据一则材料显示,我国从1999年推出第一批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后,全国1.8万个职业介绍所中,从事就业服务的人员约为10万人,其中拥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仅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到400人。上海的公共职介所也仅拥有600多名职业指导员。而美国平均每3000人中就有1名职业规划师。
  教育之缺?
  边慧敏教授曾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有一次她参加学术研讨会,一位台湾学者听说西南财经大学在进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大吃一惊,根本就不信,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大陆学校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位台湾学者的印象,边慧敏教授也感受到了:大陆教育体系中,对学生择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缺陷。
  在边教授的印象中,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几乎没有学生认识自我的课程,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一片茫然。学校也缺乏对社会上各类职业的介绍,学生对工作岗位(职业)没有清晰而感性的认识。两类教育的缺乏,让孩子无法树立职业观、较为实际的价值观,更谈不上规划人生。
  边慧敏教授说:“孩子有当科学家的理想,但科学家并不是职业,在当代社会,可称为科学家的职业有很多种,比如大学做教师、公司做科研人员、自由的科学研究者?可孩子们并不清楚这些职业有什么不同,需要什么条件,很多学生处于‘职业无意识’、‘发展无方向’的状态”。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叶之红老师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初三学生中,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
  与这种情况相反,在英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3岁就开始了,学校有专门为3—18岁学生设计的教学大纲,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教育课程。日本教育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高中阶段拥有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在美国,中学在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要请专家给孩子们做职业兴趣分析,还要定期邀请学生的家长到校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自己从事的工作职业。
  在大学,虽然200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部分高校联合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其中就包括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但像西南财经大学一样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并且配备专业的规划师队伍、成立大学生自我测评实验室的高校,寥寥无几。在高校,充当职业指导的老师基本上都由系辅导员或校团委老师兼任,而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培训。
  可大学生需要生涯规划,现实中,他们往往选择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做榜样。李开复,这位前微软的高级副总裁,作为成功人士,在很多大学进行过演讲,非常受学生欢迎,是很多学生的偶像。他演讲的内容,如《大学四年如何度过?》、《给大学生的四封信》等,被许多大学生奉为“宝典”,他其实在告诉大学生如何规划职业和人生,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职业规划师的职责,因此,一位大学生称其为“全国大学生的辅导员”。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推荐文章

·如何成为职场游戏强势玩家
·谁的青春不迷茫?教你大学四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