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文情怀>佳篇品读>正文
一年时间,从菜鸟到总监(历程摘录1)
——我在成都找了七八家公司去面试,不是为了去找到这个工作,而是锻炼自己在面试中的谈吐和心理素质,以及总结每次面试的得失!因为没有什么期盼(就算是公司要我我也不可能去,我要去北京工作;公司不要我,我也不伤心,因为我要去北京工作,不可能留成都),所以整个人在面试过程中十分放得开,把我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展示了出来。现在回想起来的,包括《成都商报》、攀枝花钢铁厂、以纯服饰、五牛等等。而最后得到的结果让我更有信心——只有《成都商报》一家拒绝了我,其他公司都同意接收我。为什么我的简历能被对方看见从而给我一个面试机会呢?这个重要的部分我会在后面结合我在北京的求职经历来具体分析。
   
在成都的最后一个月,一次简短实习给我迎头浇了盆冷水,虽然是小事情,但在那个特殊时候也让自信的有点猖狂的我冷静了下来。当时去了一个广告公司,是一个非常远方的亲戚开的,去那里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想看看传真机和复印机怎么用的,以及打卡机到底长什么样子。在广告公司和一个设计聊天,他说,我们给XX公司做招贴广告,做P-O-P的时候,如何如何。我心里那叫一个鄙视——“P-O-P?拜托,大哥,那个单词读做POP,什么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读啊,没读过书啊!。第二天去表嫂公司转转,把这个事情当笑话一样的讲给表嫂听。表嫂在一个德国公司做市场,很轻描淡写的给我说一句,人家没错,POP是英文point of purchase的缩写,意为卖点广告其主要商业用途是刺激引导消费和活跃卖场气氛。这个小小的事情却让我迅速冷静下来——别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不懂的东西多着呢!读过四年大学有什么了不起?走向社会一切得从零开始。
   
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以及在成都多个公司面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自信,我在冷静和自信并存的状态下踏上去北京的火车。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三天,我就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事后,一些朋友问我当时的想法,毕竟单枪匹马闯北京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我是这么认为,请自己体会——中国有13亿人,其中8亿是农村人口,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非劳动力人口3亿,剩下真正的城市劳动力也就那么两三亿。这两三亿人里面读过大学的不可能超过一半。如此一看,全国有12亿多的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都能凭自己的努力生活和工作。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至少我比全国10多亿人有优势!就拿最简单的说,当年全国的网民人数还不到8000万,至少我是网民,我会上网,这也是我的一技之长,也比其他12亿多人强。所以,我一定能顺利在北京找到工作,我都找不到其他12亿人又怎么活?
  
尽管是在给自己打气,但这么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支持我不惧怕任何事情,无论我的竞争对手是谁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英文单词,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Ambition——雄心、野心。
来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公关——如果有,也是满电线杆的招公关先生、公关小姐那种。进入公关圈完全是一个巧合。从成都出发前,我就在思考,我去北京做什么?做IT肯定不可能,虽然我学的是计算机,但我对这个并不感兴趣。那只有做一些和文字相关的工作,毕竟我在学校当校报记者站的站长写了大量的稿子,对文字功底还是有点点信心的。来北京前的半个月,正好看到《大学生》杂志——我从99年就开始看的一本非常好的杂志,也叫《中国大学生》。里面有一个人物专访,是一个做电子词典的老板,这个老板(我在这里化名为王总,仅仅是化名)此前在一个国内顶级的IT厂商任高职,现在自己出来创业。看了这个报道,让我很感兴趣,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也喜欢一些数码企业——在潜意识中,我觉得他们才代表了中关村,才代表了北京,否则我干嘛要来北京啊?

本新闻共9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4  5  6  7  8  9  

 
  推荐文章

·如何成为职场游戏强势玩家
·谁的青春不迷茫?教你大学四年如